确认坏账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:首先是确定哪些应收账款是坏账,然后是计算坏账准备。 ①确定坏账 当客户无法偿还应收账款时,就可以将其确认为坏账。通常情况下,应当在账龄超过一定期限(如90天)后将其确认为坏账。 ②计算坏账准备 :坏账准备是指为应对可能的坏账而提前计提的准备金。计算坏账准备的方法有两种: 固定比例法,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,通常为1%~5%。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12:11:51 查看全文>>
确认坏账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:首先是确定哪些应收账款是坏账,然后是计算坏账准备。 ①确定坏账 当客户无法偿还应收账款时,就可以将其确认为坏账。通常情况下,应当在账龄超过一定期限(如90天)后将其确认为坏账。 ②计算坏账准备 :坏账准备是指为应对可能的坏账而提前计提的准备金。计算坏账准备的方法有两种: 固定比例法,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,通常为1%~5%。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12:11:51 查看全文>>
是的。
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遵循“借减贷增”的规则。其本质属于资产类备抵科目,通过反向记账反映应收账款的可收回净值。即,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(资产类科目)的备抵账户,记账方向与资产类主账户相反。
例如:
计提坏账时:
借:信用减值损失
贷:坏账准备【贷方表示增加】
核销坏账时:
不能直接税前扣除,但符合法定条件的实际坏账损失可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》第十条第(七)项及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》第五十五条规定,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(包括坏账准备)不得税前扣除。企业需在实际发生坏账损失且满足法定条件时,才能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损失金额。
推荐阅读:
委托出口的免征增值税吗
弃置费用的摊余成本如何计算
坏账准备属于应收账款、其他应收款的备抵科目,由于是资产类备抵科目,其借贷方向与资产类借贷方向相反:贷方登记增加,借方登记减少,其核心作用在于反映应收账款、其他应收款的信用风险变化。
例如:
计提坏账准备时:
借:信用减值损失
贷:坏账准备
核销坏账准备是:
借:坏账准备
坏账转销坏账准备增加。坏账准备是应收款项(含应收账款、其他应收款等)的备抵账户。在会计处理中,坏账转销时坏账准备会增加。
收回已确认坏账并转销应收款项:
借:应收账款等
贷:坏账准备
借:银行存款
贷:应收账款等
推荐阅读:
坏账损失与坏账准备是关联但不同的概念。坏账准备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备抵科目,用于预估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;坏账损失是利润表中的费用科目,反映实际已核销的应收账款损失。
在会计处理中,两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时间点和会计职能上:
1.坏账准备属于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,需遵循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—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》,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按账龄、客户信用等参数分期计提(借:信用减值损失,贷:坏账准备),体现谨慎性原则;
2.坏账损失是实际核销时的会计动作(借:坏账准备,贷:应收账款),需满足《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》的认定条件(如债务重组协议、法院裁定书等证据),方可确认损失并影响当期损益。
实务中需注意: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需合理且有依据,避免人为操纵利润;坏账损失的核销需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并留存外部证据,否则可能引发税务风险。二者共同构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闭环。
推荐阅读:
财政收入的形式
(1)首次计提坏账准备
借:信用减值损失
贷:坏账准备
此时,坏账准备增加,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减少,但应收账款科目余额无变化。
(2)确认坏账损失
借:坏账准备
贷:应收账款
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是公司会计政策制定的,一般根据公司实际情况,按账龄分析制定,如一年以内5%,一到二年20%,二到三年50%,三年以上100%等。但是,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扣除的坏账损失金额:核销的坏账—收回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+(年末应收款项余额-年初应收款项余额)×5‰。
坏账损失是指企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、经批准列入损失的部分。提取坏账准备的企业,也在本账户反映,发生坏账时,直接抵减坏账准备。不提取坏账准备的企业,发生坏账时,直接在本账户核算。
推荐阅读:
相关知识推荐
最新知识问答
名师讲解如何确认坏账准备